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市商务局>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000032450890/202104-00044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市商务局 主题分类: 其他
名称: 2020年全市商务工作总结 文号:
发布日期: 2021-04-21
索引号: 113417000032450890/202104-00044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市商务局
主题分类: 其他
名称: 2020年全市商务工作总结
文号:
发布日期: 2021-04-21
2020年全市商务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1-04-21 17:41 来源:市商务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2020年和“十三五”商务工作回顾

2020年是宣城商务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疫情冲击,给外贸、外资、消费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极不平凡、面对前所未有,全市商务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从讲政治高度思考和推动工作,系统和整体地分析研判,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商务发展,主动作为,攻坚克难,聚焦指标任务不放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社会消费回稳向好,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并取得好于预期的积极成效。全年实现社消零总额626.6亿元,增长2.2%。其中,限社消零157.6亿元,同比增长2.9%。完成进出口总额19.4亿美元,同比增长4%。实际利用外资12.88亿美元,增长7.1%

2021年全省商务工作会议上,我市稳外贸、稳外资和外经三个方面工作综合成绩突出,获得通报表扬。

这一年,我们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

  1. 聚焦战疫情、保供应,市场运行进一步平稳。一是疫情防控走在前。全省率先实行“四个必须”(必须每日消毒、必须佩戴口罩、必须测量体温、必须做好通风),出台商超、农贸市场疫情防控措施,指导企业开展“线上+线下”无接触式配送,在疫情防控最严重的时期,协调相关电商企业,累计为主城区市民配送口罩160万余片。是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市场保供工作,无偿为重点保供商贸企业提供防疫物资,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确保生活必需品“不断档、不脱销”。三是主动服务,全方位帮扶企业复工复产。千方百计筹措防疫物资,千方百计援企纾困,出台稳外贸稳外资促销费政策措施,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住宿餐饮企业恢复营业,成立工作专班,推动商务领域较早实现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二)聚焦促消费、提品质,商贸流通进一步繁荣。一是大力培育限上企业,全年成功申报限上法人单位46家,个体户88全市限上在库单位685二是大力开展促消费活动。去年4月在全省地级率先发放2000万元电子消费券,策划开展“冬去春来暖生活”消费促进活动“暖生活、惠宣城”购物节——家电专场、汽车专场活动直接带动餐饮、旅游、汽车销售等社会消费超3亿元,有力刺激消费市场回暖复苏三是大力赋能数字经济成功承办2020安徽省网商大会。通过代建方式推进本级新零售产业园建设。积极探索直播电商模式,市长亲自走进直播间,开展“诗酒宛陵•惠聚宣城”线上直播活动,主办宣城市第二届青年电商网红大赛。2020年全市累计实现网络零售额65.58亿元,同比增长11.9%。2020年全市累计实现网络零售额66.1亿元,同比增长12.7%。四是深耕细作电商扶贫建立贫困地区可售农产品信息机制,加强本地直销电商平台建设组织开展电商扶贫助农直播活动,2020年,带动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900余万元,直接带动贫困户720人。

    (三)聚焦保主体、解难题,稳外贸基本盘进一步夯实。一是抓政策激励稳提质。出台《宣城市应对国际疫情影响有关外贸促进政策》和稳外贸若干措施,当年兑现省市外贸扶持资金达3100万元加大加工贸易专项资金争取力度新增加工贸易专项资金近200万元。依托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宁国市汽车及零部件基地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市共2家,全省仅18家),广德市获批省级汽车零部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二是保外贸主体稳增量。积极培育引进外贸新主体,全年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90家;大力实施外贸企业“倍增行动”,外贸企业回转挖潜成就显著,进出口额超300万美元企业运行稳定,继续发挥外贸“中流砥柱”作用。持续推动14家医疗防疫物资企业进入商务部白名单,医疗物资出口累计达2000万美元,充分挖掘新增长点。三是抓难题销号稳存量。用好清单+订单”平台,建立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多渠道发布国别预警信息、经贸摩擦风险提示100余,引导企业规避风险。推动出口信保全覆盖,累计为企业挽回损失近2000万元。发挥四方联席会议会商机制作用,及时解决企业报关、检验检疫、外汇等实际困难50余个。常态化推动“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合作模式,支持推动发放跨境贷、信保贷、退税贷等信用贷款9000万元四是抓渠道拓展稳市场。连续组织4场外贸政策宣讲实务培训,提高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和经贸摩擦水平,增强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发挥“线上+展会”的优势,组织200余家企业参加第30届华交会第127128届线上广交会和第三届进博会等境内外知名展会,稳定美欧传统市场和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

    (四)聚焦优服务、增效能,利用外资进一步提质。一是外资营商环境再优化。精准落实稳外资工作要求,抓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条例宣传解读和贯彻落实,出台稳外资若干措施,支持筹备成立外资企业协会,积极筹建“外商之家”,建立市级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工作机制,营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的环境。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6争取省级外资外经扶持专项资金830万元。二是平台招引方式再创新。充分发挥世界制造业大会、进博会等重大招商平台作用,摸排搜集项目,建立项目库,提高招商引资实效。组织参加2020世界制造业大会江淮线上经济论坛,我市集中签约项目36个,总投资138亿元;当年项目开工16个,开工率44.4%;到位资金88亿元,资金到位率63.9%,签约项目履约情况较2019、2018年有明显提升三是走出去队伍再壮大。全市新增7家境外投资企业,对外实际投资2634.6万美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沿线投资7家,同比增加16.7%。

    (五)聚焦搭平台、畅通道,开放载体进一步拓展。一是搭建新平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融入国家战略,在新起点上推进宣城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支持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做大做强同时,正式启动宣城综合保税区创建。主动承接安徽自贸区溢出效应,全力申建宣城联动创新区。支持宣州综合码头、郎溪定埠港建设海关监管作业区。是拓展新通道。支持广德、绩溪等地铁路货场率先开展海铁联运工作,降低企业物流成本500万元。成功引进国际物流企业,打通宣城-安吉-上海公水联运物流通道,出运进出口货物3000多标箱。三是推进模式。大力推进跨境电商新业态,2020年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达3.7亿元,同比增长137.5%积极申报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试点。

    (六)突出强监管、重规范,流通环境进一步改善。 一是大力开展城市创建,市场环境更加优化以不失分、得高分要求,圆满完成10个农贸市场样本点和6个商超样本点文明创建、卫生城市复检测评工作。协调推进完成中心菜市场超市化改造,积极推进凉亭塘菜市场、贝林智慧农贸市场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是行业监管更加规范严格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持续开展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加强对成品油、二手车交易、汽车销售、拍卖等行业的日常监管,先后抽查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报废车辆回收拍卖、加油站等行业企业37家,受理汽车销售投诉案件20余件,处理信访件3件。三是商务信用建设更加健全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项目,提请出台了《宣城市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及时发布企业信用信息3发布红榜信息2期46条。

    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确保完成了商务“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回顾过去的五年,全市商务系统干部职工,坚定不移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内外贸并举、内外功修、主动作为自我加压,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全市商务经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这五年,商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国内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利用外资再上新台阶、对外投资与合作取得新突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分别是“十”时期的1.5 1.9倍。对外贸易在消化小额贸易份额后年均实现正增长。这五年,电商发展亮点纷呈。绩溪、广德、泾县成功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试点县,涌现出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品牌店,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各具特色,淘宝镇、淘宝村数量居全省前列泾县连续3年农村电商工作获得省级表彰全市累计获评省级农村电商巩固提升工作示范镇18个、示范村60个,示范村数量位居全省第三位。绩溪县“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电商扶贫模式被列入国家扶贫样板,电商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良好成效。这五年,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编制实施《宣城市中心城区商业网点规划2016—2030)》;商贸服务、现代物流集聚度进一步增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十二五时期的1个增加至6个,推动万达广场、新塘羽绒产业园建成运行,持续推进皖江冷链物流建设,宁国农贸商城农产品骨干流通网络建设项目并建成投入运营。组织完成中心城区货运物流企业“退城进园”专项行动,主城区15分钟便利消费、便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连续6年举办皖东南名品展销会,相继开展皖东南名品展销会走进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地区系列活动,推动商贸流通领域深度融入长三角。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网上交易等农产品产销衔接全面推进。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市场消费环境得到极大优化和提升。这五年,开放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稳外贸工作成果显著,入选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2个入选安徽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2个,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产业进一步集聚。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200家,进出口总额过亿美元企业实现零突破。2018年度稳外贸工作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对外投资队伍逐渐壮大。新增境外投资企业数由“十二五”时期的15家,增长至32家。新批对外劳务合作企业1家,我市实现零突破。中鼎集团入选海外并购金哨奖“中国十佳大买手”,海外发展战略成效显著。

    但是,我市商务发展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面对新发展阶段,商务干部队伍的工作理念和谋发展、解难题本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还进一步落实。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商务工作的新目标新要求

    (一)明确新目标。

    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决策部署,全市商务发展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预期目标是:

    2035年,建成对外开放内陆新高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商务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消费总量不断提升,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对外投资合作水平显著提升,全球要素和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

    十四五时期,聚焦扩大内需市场,促进高水平的开放发展,聚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要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900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25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突破17亿美元,网络零售额突破125亿元。

    (二)落实新要求。

    实现新目标,关键是领会和把握好“三个新”,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我商务经济综合实力跨越提升的关键阶段。要奋发有为、只争朝夕,深入研判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科学谋划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优化商务工作布局,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商务经济实现新突破。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强化科技、制度、模式、业态创新。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内贸外贸、外资外经、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商务绿色低碳循环建设。坚持开放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共享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商务发展成果。

    ——构建新发展格局。商务工作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全商务系统来说,既是重大任务,又是政治责任,要牢牢抓住这个“纲”,纲举目张,加快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关键枢纽。

  1.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2021年商务工作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做好2021年商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2021年全市商务工作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继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坚持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强大内贸市场,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稳存量、拓增量、优结构、提品质、转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商务经济体系,推进商务发展行稳致远,打牢十四五发展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2021年全市商务发展主要指标预期目标是:确保实现零增速9%以上力争达到10%进出口5%以上,与全省同步;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6%以上。

    2021年,重点推进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商贸新业态发展一是持续加强限上企业培育,紧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商品,壮大商贸流通主题,力争全年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100以上。积极支持引导传统商贸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开拓线上平台,拓展线上市场,带动线上消费二是开展宣城好物 惠聚万家”促消费系列活动结合四季消费特点,引导各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搭建供需平台,开展各类让利惠民、消费品质升级活动,深挖消费潜力三是打造皖东南名品线上平台品牌,常态化办展,宣传推广全市名优农特产品,打通皖东南名品消费内循环通道。加大招引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力度,建设宣城5G地方名品直播基地。四是推动电商提质增效。出台实施《宣城市电子商务与快递业发展促进政策》,推动数字化产业建设;持续创建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示范园区。培育本地网货品牌,壮大电商龙头企业,支持发展线上供销平台,力争全年申创成功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1个,示范镇5个,示范村15个以上。培育1-2个网销额破亿元的电商龙头企业;新增农村电商经营主体500个、超千万元电商企业10个、网销额超百万的品牌电商企业20个,力争实现农村电商网销额增长20%。

    (二)坚持保稳定促创新,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一是壮大外贸主体,开展重点外贸企业精准帮扶行动,着重做好总部型企业回转挖潜工作;发展贸易型企业,谋划搭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二是用好两个市场。优化国际市场,鼓励企业线上线下相结合,巩固传统国际市场,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扩大与RCEP国家的贸易规模。鼓励外贸企业借力线上平台积极拓展内销市场,推动扩大“三同”实施范围,引导流通企业、电商平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三是做大进口规模,加大政策扶持,培育引进进口贸易企业,引导企业集中抱团采购,鼓励皖东南B保开展进口业务,促进“商超企”对接合作。四是融合贸易产业,依托县市区优势产业,加快国家级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做大出口规模,推动宁国国际市场采购模式建设。五是抢抓跨境贸易,积极申建中国宣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积极支持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申创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支持企业建设和租赁海外仓。

  1. 坚持稳存量扩增量,推动利用外资提质增效。一是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着重招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的外资大项目。抢抓疫情产业“窗口期”,支持外资投向医疗医药、远程办公、线上娱乐、线上教育等领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及其占比稳步提升力争全年FDI实际到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个。二是落实外资专班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在谈、签约、在建、投产外资项目库,加强跟踪服务,增强外资发展后劲。积极对接有增资潜力的外资企业,建立全市存量外资台账管理,全面挖掘外资合作、增资扩股项目线索。支持引进新项目、扩大产能、增资扩股,促进外资企业再投资。成立外商协会,积极打造市级“外商之家”,促进全市外商招引、合作交流和外商投诉等机制功能作用再发挥、服务水平再提升。四是统筹做好全市世界制造业大会集中签约项目的跟踪调度和考核,保障重点项目履约、落地、投产按照“2021年度大会集中签约合同类项目数量和质量都要好于往年”的总体目标任务,牵头做好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宣城市“六百”项目摸排、洽谈对接、参会等工作。

    (四)坚持抓项目促集聚,推动建设区域性供应链体系。一是加快推动城区特色商圈建设。依托国购广场、万达广场、北门大唐等商业核心地段的辐射功能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大力引进高品质商业业态,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等特色餐饮街区夜间经济集聚区,建设中心城市核心商圈;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县域中心商贸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层次,促进本地化消费。二是加快市场体系项目建设,在东部片区规划建设旧货交易市场,调剂群众生活用品和盘活企事业闲置生产资料,实现商品二次流通。支持推进麦莎广场新城区智慧农贸市场建设并运营,积极推进新建城南菜市场、宣州农贸市场。三是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推进产销衔接,支持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引导设立社区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积极支持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利用聚集资源,加快创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链集散中心。加大第三方物流招引力度,持续支持宣城市冷链物流农产品集配大市场项目建设和运行,力争打造皖东南首家生鲜冷冻及农副产品集配大市场四是加快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力争在年底前完成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平台建设,完成与省平台、重点企业追溯系统对接,实现数据上传下达、互联互通。

    (五)坚持拓通道强平台,推动口岸服务水平新跃升。一是持续推进综保区申建。按照“边规划、边建设、边招商”原则,加快完成宣城综保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同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适时重启动综保区申报。积极申建安徽自贸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积极与省自贸办对接,完善我市联动创新区建设方案,争取设立联动创新区。积极对接芜湖自贸片区并开展合作;梳理自贸试验区前六批改革试点经验推动相关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落地。三是持续对接京东集团,争取与京东集团合作建设芜宣机场宣城临空经济产业园。打造多式联运通道。配合铁路、交通部门加快巷口桥铁路物流基地、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设,引进物流企业入驻我市,谋划出台支持多式联运及水运集装箱补贴政策,打造多式联运通道。

    (六)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加强“四史”教育,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在商务改革发展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商协会提升自治自律水平,在服务商务中心工作、服务内外贸企业中主动作为。强化正风肃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纠治“四风”,严防隐形变异、反弹回潮,继续加大查处问责、通报警示力度。深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常态化落实“三查三问”。围绕政治监督、作风建设、权力运行等监督重点领域,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打造商务铁军。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的商务干部队伍。统筹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着力提高商务系统党员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