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县洋川毓文书院创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历时两年于嘉庆元年(1796)落成,由商人谭子文于家乡捐资独办。据《光绪重修安徽通志》载:“邑人谭子文建置田百七十亩,生息银四千两”。谭氏并非商界巨贾,其以一己之力创建书院非常艰苦,还受到很多富人的嘲讽和讥笑。洪亮吉在《洋川毓文书院碑记》中写到:“君以勤苦起家,有贸易在庐州府之双河,距家五六百里,君徒步负囊数日辄往返以为常。五十后家稍起,即割其资之半,创书院于镇之洋山,费白金二万有奇。县固多富人,十倍、数十倍于君者,不下二十家。倍君及君等者不可数计,始皆笑君所为。”毓文书院建成之后,不仅福泽乡里子弟,而且将招生范围扩大到“徽、宁、池、太、广四府一州”的士子们。毓文书院在建制方面非常完备,安徽督学使王绶撰写的碑记中称:“是役也,不费公帑,不籍众擎,讲堂巍然,廨舍秩如。有亭有楼,有园有池。墙垣庖湢以及需用什物,靡不毕具。”书院除房舍楼上楼下37间外,左右两侧前后共3层。每侧各有廊舍30间。正屋右首花园内,还建有“生云阁”、“文渊所”、“适也别境”,楼上楼下39间。全院共计房间136间,分别编成108字号。其中“月午楼”在书院中堂之上,为讲坛之所所在。孙原湘曾作《月午楼歌》赞美环境优美和讲学流风。另外还建有“文星楼”三层、“适意亭”一所、宝塔、凉亭等处。房舍之间有甬道、游廊。云衢外有栏杆、旗杆、石鼓、方池、井塘、苑墙、照壁等。各厅堂均置有桌、椅、凳,房舍内还置有床铺及各色家俱。师生学习环境优美怡人,生活所需无不具备。正可谓是“规画井井,与江南北都会之地所创建者无异”。
毓文书院创始人谭子文虽是商人,却十分热心教育。除了对书院建造不遗余力、力求完美,而且重视山长的选聘,不拘学派、不干预教学思想。书院民主的管理理想和优厚的待遇,吸引着江南各学派名流纷纷慕名而来,各尽所长,致力于传道授业、培育人才。谭氏还节省自家开支以供书院购买书籍,“君又节省衣食,时市珍异以饶师及生徒之勤学者,简者日用,购经史子籍各书以贻多士之能读者。”洪亮吉对谭子文的义举称赞道:“君之有益于其乡者,又岂仅贩饥恤患,葺桥梁,施医药一时之事可比哉!”由于书院办学严谨,教育有方,远近生徒闻而纷至沓来。其所培养的人才也是显著的。仅嘉庆九年(1804)之前考取功名的就有70余人,其中有进士、举人、廪贡、附贡等,而且均各有著述。毓文书院他办的70多年中,名流山长汇集,杰出生徒辈出,实可堪称“乾嘉时代安徽方面的一个大书院…颇能代表一时的学风”。
在书院的教学和管理系统中,山长是核心人物,被视为书院的灵魂。毓文书院虽是地处乡间僻壤的私立书院,但主创者却不吝重金聘请德学兼备的名士大家出任山长。山长的待遇根据科举及第分为三个等级,“每年延师支给脩脯(旧时指致送老师的薪金),举人二百两,进士三百两,翰林四百两,按季致送”,“每年延师支给膳资钱一百六十两,按月致送”,“每年延师程仪(路费)二十两”。由此可见,毓文书院山长的待遇比较丰厚。毓文书院有详细资料可考的22位山长中,进士14人,举人8人。进士中有翰林八人,状元、榜眼、探花各一人;举人中有解元(乡试第一名)、亚元各一人。其中洪亮吉、顾皋、夏炘、孙原湘、包世臣等人均是清代文坛颇有名气的饱学之士。
在毓文书院办学过程中,洪亮吉是个标志性的人物。自洪亮吉执掌毓文书院,大力倡导汉学学风,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汉学发展的措施之后。毓文书院才开启了别树一帜的新学风。洪亮吉在毓文书院的四年中,极力倡言经史训诂之学,此后毓文生徒皆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实学,跳出只津津于语录词章的科举应试。洪亮吉深知书籍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其执掌书院后就建议谭子文购买大量书籍。在谭氏的支持下,洪亮吉等人至吴门选购经史子集等书籍共60种,4213卷。其中尤以史部为最多,计26种,3355卷。毓文书院藏书非常丰富,例如经部中有:周易正义9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20卷、周礼注疏42卷、仪礼注疏17卷、礼记正义63卷、春秋左传正义60卷、公羊传注疏28卷、为梁传注疏20卷、孝经正义9卷、论语正义20卷、孟子正义14卷、尔雅注疏11卷、经典释文30卷、说文解字15卷等;史部中有: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后汉书志、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史记评林、尚史、通志略、文献通考等;子部有:管子、韩非子、淮南子;集部有:玉海240卷附诗考1卷、诗地理考6卷、汉艺文志考10卷、通鉴地理通释14卷、王会图1卷、汉制考4卷、践阼篇1卷、急就篇4卷、小学绀珠10卷、姓氏急就篇3卷、六经天文编3卷、周易(郑康成注)1卷、通鉴问答(宋代王应麟撰)5卷、唐文粹100卷、御定佩文韵府43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