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年鉴》于2006年创办,至今已连续公开出版发行11卷,经历了从初创到稳定、规范、丰富、求精的过程,成为记载广德历史、宣传广德成就的名片。近年来,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实践,2014年卷获第三届全国年鉴评比三等奖,2016年卷获安徽省年鉴评比一等奖、全国年鉴评比二等奖。
一、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地方年鉴工作是年度性工作,其记载的内容大多是上一年度的,是“旧事”“旧闻”,往往不为人知,处于劣势,《广德年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以扩大地方年鉴的知名度。主要做法有:年初召开的年鉴编辑工作会议或年鉴撰稿人会议;评选一年一度的优秀撰稿人,进行适时表彰或发文公布;参与当地“十件大事”的评选活动,并在年鉴上予以重点记载;对年鉴撰稿人进行培训和组织其他有影响的活动;编辑《广德知名人士》等;集中时间、地点聘请社会人士参与校稿;开展新刊年鉴找错有奖活动;举办新刊年鉴发行仪式;开展送书活动,送书给当地社会知名人士和在外知名人士、离休干部等;召开年鉴框架设计和创新工作会议。此外,结合《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宣传,在繁华地段拉横幅、在地方报刊开辟与年鉴工作和信息有关的专栏、开展以年鉴为主体的知识竞赛等,提升年鉴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同时,努力扩大发行渠道,充分发挥地方年鉴的作用,提高地方年鉴的影响力。年鉴编得再好,如果发行面很狭窄,印数仅千余册仍有大量积余,那么,会有多少人了解年鉴、使用年鉴呢?因此,要在年鉴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年鉴版本,开发年鉴载体,通过书本、网络、电子版年鉴,交替传播年鉴信息,牢牢抓住“官方”市场和“百姓”市场,甚至是“网络”市场,逐年增加印数,扩大书本年鉴的发行渠道,使更多的人拥有年鉴,收藏年鉴,使用年鉴。如果说县市级年鉴的发行量能达到2000~3000册,那也相当可观了,但对于一个拥有52万人口的广德县来说,这不过是凤毛麟角而已。由此可见,地方年鉴的发行市场大有潜力可挖。年鉴的发行量多了,其知名度自然高了,其影响力自然大了,其品牌也就慢慢地树立起来。
二、创新组稿,丰富内容
年鉴组稿方式一直是以通过行政手段征集稿件为主,这种传统组稿方式经常造成来稿单位不能按时、按质交稿,并且稿件信息也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一些没有“官方供稿”渠道的部门特别是新兴行业,没有纳入年鉴的组稿渠道,许多单位的稿件资料不足或有遗漏,有些大事要事既无记载也没有配发图片,以上种种问题严重制约着年鉴的发展。创新年鉴组稿方式,确保年鉴的时效性、权威性、信息性已成为年鉴界共同努力的目标。过去,由于组稿渠道单一,编辑人员只能“看菜吃饭”,对许多单位稿件存在的信息、图表、图片资料缺漏问题束手无策,来什么稿编什么稿,许多新兴行业无法征集稿件,信息量很难扩大。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许多难以征集的稿件和需要补充的信息大多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广德年鉴》在积极完善传统组稿渠道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拾遗补缺。对各部门报送的稿件有遗漏和没有反映的重要信息,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补充和扩展,以弥补来稿信息资料不足的问题。为保证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广德年鉴》坚持从各部门、各单位和各行业官方网站上获取信息资料。每年还向全县各院校、各行业协会和企业等特约稿件,以拓展稿件的广度和深度。尽可能地减少遗漏,增加社会信息的分量。
年鉴内容的创新主要以增加年鉴的有效信息容量为目的。年鉴是供读者检索的资料性工具书。近年来,地方综合年鉴发行量普遍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年鉴的有效信息含量不高,满足不了读者诸多方面的检索需要。因此,充实年鉴的内容,增加有效信息容量,是地方综合年鉴内容创新的目标和方向。 《广德年鉴》近年注重增加条目的可读性和信息量、增加年度亮点热点条目。2015年卷增加的亮点、热点条目有“成功主办第四届环东亭自行车比赛”“广德好人”“道德模范”等条目;2016年卷增加“拔尖人才”“安徽省模范家庭”“广德读书月”“广德市民文化大讲堂”“广德义工联合会”等特色条目;2017年卷新增“广德旅游景点”“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区投产企业”等条目。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体裁、立体化的反映,围绕某一重要主题,充分运用条目、图片、表格、小资料等多种传达信息的手段,突破原有栏目版面的限制,进行放大式的集中反映。《广德年鉴》对图片、表格、小资料十分重视,2015年卷起对条目中的小资料、专业术语和简化性用语进行注解,使读者能迅速明白条目所表达的内容;为避免整篇大段文字的枯燥,增加版面的变化,《广德年鉴》不断增加插图的数量和质量,2010年卷设图片专辑80版,内页彩色插图310幅;2011年卷设图片专辑84版,内页彩色插图350幅,图片质量大幅提高。在图表中引入不同时期、不同年份、不同程度的对比统计,使统计资料的深度、广度、可比性明显增强,如在统计公报中增加“全市各县主要统计指标排序”“周边城市主要统计指标比较图”“2012~2017年广德主要统计指标”等;在调研报告中也使用多幅表格。
三、巧设栏目,突出特色
年鉴是连续出版的资料性文献,具有很强的承继性。稳定的框架结构是年鉴质量的保证,也是年鉴成熟的表现。一个成熟的框架设计要对一段历史时期的年鉴编纂活动进行宏观控制,特别要保持基本资料的连续性,设置的栏目不能断线,便于逐年反映,使读者能够看出事物发展的过程和全貌。年鉴框架的调整相对于年鉴内容的更新是比较缓慢的,而且这种调整是在保持框架结构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在规范中稳定是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结构设计的本质要求。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在稳定中求实、求新、求异、求变,紧密联系实际,准确抓住地方实际的脉络,才能体现框架所具有的锁定年鉴风格、框定年鉴内容的意义。因此,创新又是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结构设计的必然要求。年鉴框架要抓住地方特点,扬长避短,使栏目和选题尽量切合实际。抓住地方的强项,地方的独到、独特之处,合理设计栏目,并适当安排版面,框架就能显示出自家的特色。 地方特色越浓,就越能让读者认可。突出地方特色与年鉴栏目设计创新结合起来是地方综合年鉴追求的目标。年鉴编辑对一年中的“大、要、亮、新、特”之事和全书内容编排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大事不漏,小事不收”。根据上年县委、县政府工作重点编排内容,做到常编常新。《广德年鉴》近年非常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体现自己的个性,实现框架个性化。2012年卷《广德年鉴》增加“省直管县试点”“企业新记录和知名品牌”类目;突出记载“开发区建设”“全国自行车比赛”等内容。2013年卷强调了“竹·旅游文化节暨开发区十周年纪念活动”、2014年卷加强了“美好乡村”记载、2015年卷大幅醒目图片反映“作风建设”。2017年卷增设“广德籍在外知名人士”“农业科技和开发农业示范户”“广德知名品牌和企业选介”“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目等。编撰人员绝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广交朋友,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务实工作,开拓进取。这样,地方年鉴的内容创新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年鉴事业才能因此推陈出新。达到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凸显效果的目的。这样,年鉴内容就活了,做到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采取随文插图形式,解决版面空白问题;为每个类目设置扉页,增加广德元素和地方特色等等,通过科学分类,陈其要、述其详。全书文风朴实、表述严谨。资料性、工具性、可读性大大增强。
四、秉笔直书,继世辅政
秉承“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的地方志工作要求。改变年鉴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对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重大刑事案件等如实记载,专门增设“灾害事故”类目。2017年卷把2016年广德发生的2起引发全国关注的事件“6·20”洪水致东门桥坍塌事故和“科蓝特爆炸事故”分别用分目的形式将这两起事故的发生经过、组织抢救过程和对相关当事人依法追究责任等予以记载。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广德年鉴》不但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表扬和支持,更赢得了全省年鉴界、方志界的认同。地方年鉴要有作为,就要不断增强年鉴意识,增强开放意识,增强机遇意识,增强危机意识;就要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使地方年鉴健康稳步发展,使之成为当地文化产业中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