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业务研究 > 档案建设 > 旧识新知

宣纸:历久弥新,古韵犹存

作者:王晓峰 何芳芳 发布时间:2024-04-03 15:37 信息来源:合肥晚报2023年1月3日第A14版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关于同意成立中国宣纸公司的批复》

《大搞技术革新 提高宣纸产量》

宣纸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资料图片)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中,宣纸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着文化的传承。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度生产停滞的宣纸迎来了新生,时至今日,宣纸依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安徽省档案馆里关于宣纸的档案,仿佛一位满腹经纶的老者,载着“千年寿纸”的传奇故事,向世人娓娓道来。

    技术革新获“新生”

    新中国成立前夕,宣纸生产因时代变乱全面停产。为弘扬宣纸制作技艺、壮大宣纸产业,1951年10月,皖南泾县宣纸联营处成立,统一生产、经销宣纸,年产宣纸12.8吨,选用一颗红五角星代替了旧社会封刀口印上的“官”字,“红星”品牌就此诞生。1954年2月,为进一步发展宣纸生产,泾县撤销宣纸联营处,正式批准成立了“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从此,宣纸生产有了自己的归属,宣纸产业获得了新生。

    据档案记载,宣纸技艺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也在不断更新,历代宣纸工匠们与时俱进,不断引入新元素、新科技进入宣纸制作中。上世纪50年代常压蒸煮,60年代使用打浆机,90年代钢板焙,本世纪有蒸汽盘贴、机械手划单槽等工艺,在确保宣纸品质的前提下,制造技艺不断提升,宣纸品质也在不断提高。
    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大搞技术革新提高宣纸产量》中,详细记载了当时泾县宣纸厂引入技术革新的内容,“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发展宣纸生产都很重视,所以恢复很快,但由于生产方法基于手工操作,遵循老法,生产周期要1-2年时间,产量低,流动资金巨大,资金周转缓慢,工人劳动强度又大,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发展,人民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它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在这样的形势面前,要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劳力,发展生产,只有改进技术……1956年檀皮生产工艺改革成功,成功利用碱法常压蒸煮方法代替了传统法的30多道工艺过程,提高了檀皮浆的质量,同时生产周期由原400多天缩短到三天,打浆工效提高30多倍,有力促进了宣纸生产发展,全厂职工群众精神振奋。”
    1958年,郭沫若在试用新生产的宣纸时,认为纸质上佳,便题下“中国宣纸样本”。1964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郭沫若专程到泾县宣纸厂参观,在途经芜湖时,被急电召回北京参加重要会议。郭沫若回京后意犹未尽,专门为泾县宣纸厂题写:“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作,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1966年,“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更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发展驶入“快车道”

    改革开放以后,宣纸的相关生产企业蓬勃兴起。上世纪80年代初,泾县人民政府开始筹建泾县宣纸二厂,注册“鸡球”为商标。其后,以丁家桥、泾川、榔桥、黄村等乡镇为主要发展力量,发展生产宣纸的乡镇企业,数十家企业以不同的机制出现,也萌生了“金星”“汪六吉”“汪同和”“桃记”多个宣纸品牌。

    不过,宣纸的复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1985年开始,泾县宣纸二厂为提高宣纸产量,节约劳动力成本,陆续投入1000余万元,引进圆网造纸机,替代宣纸制造成纸中的捞纸、晒纸等工艺。此纸进一步增强了紧度,却影响宣纸的润墨性,帘纹时有时无。由于后期技改投资过大,企业负担过重而倒闭,此技术没进行进一步完善而搁置。
    在安徽省档案馆《关于卫泰民对发展宣纸生产的几点建议》这份档案中,时任宣城地委办公室的卫泰民就提出了要成立“中国宣纸公司”的建议。“抗战前泾县宣纸最高年产量七百多吨,解放后直至1978年才恢复到二百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宣纸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呈现出蓬勃生机。1983年全县生产宣纸四百二十五吨,比七八年增长百分之一百二十五,五年翻一番拐个弯……目前泾县有国营、集体四个宣纸厂,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宽,随着商品生产的大规模发展,必将有更多的各种性质的宣纸生产单位应运而生。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建议成立‘中国宣纸公司’,统一管理宣纸的生产和销售。”
    正是在这样的建议声中,泾县设立了泾县宣纸工业局、中国宣纸公司为负责管理和经营的事业单位。在《关于同意成立中国宣纸公司的批复》的档案中就提到,“宣纸是我省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品,中国宣纸公司成立后,要切实加强对宣传生产、销售的统一管理,制定好规划,并为生产厂家提供市场信息,以促进宣纸生产的发展。”

    1992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泾县宣纸工业局、中国宣纸公司三家企事业单位合并,成立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整个宣纸产业在国家文化产业建设大繁荣大发展的环境中,取得了飞速发展。

   新时代书写新传奇

         应该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宣纸行业就历经公私联营、企业改制,实现从散兵游勇式的家庭作坊生产向国营企业标准化生产的华丽转身,开启了技艺传承、企业发展和产业兴盛的时代新征程。

  宣纸技艺在良好传承环境中得到发扬和提高,宣纸的美誉度也在不断扩展。1996年,中国农学会首次授牌认定泾县为“中国宣纸之乡”;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泾县为“中国宣纸之乡”;2009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泾县为“中国宣纸之乡”。2006年5月20日,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2007年10月,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投资兴建的“中国宣纸文化园”开业,宣纸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
  最值得一提的是,宣纸还走进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全世界见证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一幅“宣纸”长卷上徐徐展开,盛世神韵令世界为之惊艳、震撼!一年后的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联酋召开的政府间常务会议上公布了宣纸制作技艺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近年来,相关部门更是以“中国特色、世界唯一”为目标,全力打造“中国宣纸小镇”。如今,宣纸小镇一期工程已初具规模,预计不久将正式投入运营。当下,传统宣纸产品和宣纸行业面临新的挑战,也面临诸多机遇。但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工匠精神”都是技艺传承、企业发展和产业兴旺的不竭动力,坚守与传承,才能确保宣纸在“千年不腐”中走向“新生”。
  墨韵万变,纸寿千年。未来,宣纸必将在历史的档案中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