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业务研究 > 方志年鉴

宣城历史上的大旱

作者:陆再奇 发布时间:2022-08-29 09:24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地方志室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今宣城市境内历史上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为多,危害也最大。有史籍记载的可追溯到公元103年。依据宣城历史上《宁国府志》《广德州志》《宣城县志》《泾县志》等府县旧志以及《宣城地区志》(-1987年)《宣城地区志(1988-2000)以及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2011年商务印书馆)等相关史料整理如下:

东汉

永元十五年(103),丹阳郡国(治所宣城,包括今皖南苏南浙北5.9万多平方公里)旱,伤稼。

南北朝

梁天监元年(502),宣城郡大旱,斗米五千,人多饿死。

陈太建十二年(580),泾县旱。

长庆三年(823)三月,宣、歙等处旱。

宝历元年(825)秋,宣州旱。

中和四年(884),宣州大旱。

绍圣三年(1096),宣州大旱。

淳熙二年(1175)秋,江淮皆旱,宁国府(治宣城,辖今宣城、宁国、旌德、泾县、南陵、黄山市黄山区)尤甚。广德军(辖今广德市、郎溪县)旱,民艰食。

淳熙七年(1180),广德军旱甚。

淳熙八年(1181),广德军旱,七月不雨至十一月。宁国府饥疫,死者尤众。

淳熙十年(1183),大旱。广德军流落淮郡者一万余人。

嘉定八年(1215),春至秋大旱,宁国府和广德军尤甚,至八月方雨。

嘉定十一年(1218),广德军秋冬旱,菜麦皆枯。

至正十五年(1355),宁国路大旱,升米银二钱。

洪武元年(1368)夏,宁国府、广德州旱。

永乐十八年(1420),广德州旱。

宣德九年(1434),大旱。

天顺三年(1459),宁国五、六月不雨,禾稼枯槁。

正德三年(1508),宁国府大旱,四至十月不雨,籽粒无收,野无青草,草根树皮采食殆尽,道相望。次年春饥,人相食;夏秋瘟疫流行,死者万计,积尸如山叠,遗骸载道。

嘉靖十四年(1535),广德州夏秋不雨,九月蝗虫大作。

嘉靖二十三年(1544),建平旱。

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平旱,自五月至九月下旬始雨,民饥。

万历十六年(1588),宣城、建平大旱。

万历十七年(1589),广德州大旱。

崇祯十一年(1638),广德州大旱、蝗。

崇祯十三年(1640),四、五月间水;夏大旱,蝗起。寻大疫,泾县死者十存三四,道路相枕藉。

崇祯十四年(1641),宁国府大旱、蝗。广德州斗米千钱,遗骸载道。宁国饥民聚掠仓廪,令不能禁。

顺治十八年(1661),建平旱。

康熙十年(1671)夏,大旱,连月不雨,热如焚,人有渴死者。

康熙十一年(1672),春大饥,人食草木。

康熙十三年(1674),宣城旱。

康熙十六年(1677),宣城大旱。

康熙十七年(1678),宣城、宁国旱。

康熙十八年(1679),宣城、建平旱、蝗。

康熙二十九年(1690),泾县夏旱。

康熙三十二年(1693),夏旱。

康熙四十六年(1707),大旱。

康熙四十七年(1708),秋旱,山田禾尽槁。民取草木或白土(观音粉)食之,道相望。寻大疫,死者殆半,有全族没者村落间往往有舍无人。至四十九年方止。

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宣城、泾县旱。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广德、建平、宣城大旱。

康熙五十五年(1716),夏水秋旱,继以虫,禾稼几尽。

康熙六十年(1721),宁国、泾县旱。

乾隆三年(1738),夏、秋宣、宁、泾旱,伤稼。

乾隆十六年(1751),夏秋大旱,禾尽槁,谷价昂数倍。冬至次年春大饥,人食蕨根、树皮。

乾隆三十三年(1768)夏,宣城旱。

乾隆四十年(1775),春夏旱荒。

乾隆四十二年(1777)夏,宣城旱。

乾隆四十三年(1778)夏,广德、建平旱。

乾隆五十年(1785),大旱,自夏至冬不雨,饥民食草根树皮几尽,死者枕藉于道。建平蝗害,所过寸草不留。

乾隆五十一年(1786),泾县大旱。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广德自夏至秋不雨,斗米钱八百文,民食草根树皮殆尽。

乾隆六十年(1795)夏,广德州旱。

嘉庆七年(1802),夏秋旱。

嘉庆九年(1804),秋旱。

嘉庆十三年(1808),广德州旱。

嘉庆十六年(1811),泾县秋旱。

嘉庆十九年(1814),夏秋大旱,广德州自三月至十一月不雨,民饥。

嘉庆二十五年(1820),泾县秋旱。

道光十二年(1832)夏,建平旱。

道光十五年(1835),宣城、宁国旱。

咸丰六年(1856)夏,大旱、蝗,草木皆枯,人相食。

咸丰七年(1857)夏,广德州旱、蝗。

同治十二年(1873)秋,宣城、建平旱。

光绪三年(1877),建平旱、蝗。

光绪五年(1879)夏,广德州旱。

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平旱,二月至十月不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广德旱。

中华民国

(民国4年)1915年,宣城旱。

(民国6年)1917年,宣城大旱,75天不雨。

(民国18年)1929年,广德大旱,发生粮荒。

(民国23年)1934年夏,大旱。广德、郎溪旱情奇重,47月百余日不雨,禾苗全死,竹木亦枯,树皮草根食尽,赤地千里,尸骨遍地,为近百年所未有。宁国大旱,籽粒无收。宣城受旱农田77.8万亩,受灾人口34.76万人。泾县受灾农田24.62万亩,受灾人口18.93万人,粮食籽粒无收,含淀粉野生植物掘食殆尽。

(民国29年)1940年,大旱。

(民国33年)1944年夏,大旱。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秋旱。

1958年,大旱。宣城57月降水量276毫米,蒸发量477.2毫米,旱期达100天,受灾农田59万亩。郎溪90天未下透雨,有5个乡点雨未下,受灾农田27.42万亩。广德5月初至8月中旬未下透雨,有3个大队饮水困难,受灾农田6.94万亩。泾县70天未下透雨,青弋江有4处断流,受灾农田29.6万亩。宁国旱期达83天,受灾农田22万多亩。

1959年,大旱。宣城68月下旬70天未下透雨,受灾农田23万亩。郎溪郎川河基本断流,钟桥河、南溪、十字河、沙河干涸,受灾农田29.37万亩。广德7977天无透雨,受灾农田14.42万亩。宁国河溪枯绝,田地干裂,受灾农田15万多亩。

1961年,夏大旱,秋大水。宣城6月~8月上旬少雨,受灾农田29.5万亩;郎溪夏旱,受灾农田20.8万亩。广德6月中旬至8月上旬近50天未下透雨,农田受旱11.37万亩。泾县夏旱,受灾农田7.8万亩。宁国68月干旱,塘库大部干枯,河溪断流,农田受灾18万多亩。  

1966年,67月广德旱,受旱农田22.6万亩。泾县水。

1971年,宣城、宁国旱,6月中旬至8月中旬雨量稀少,江河断流,受灾农田44万余亩。广德旱。

1976年,广德旱,79月无雨,受灾农田14万多亩。

1978年,大旱。宣城4月中旬至8月中旬持续干旱4个月,50多座中、小水库和1.9万口塘干枯,水阳江和十多条山河断流,南漪湖见底,有7.69万人缺水,受旱农田49.6万亩,其中绝收19万亩。郎溪荡南湖干涸,新、老郎川河断流。全县54座中小型水库晒底,1.7万口塘坝干枯,1.7万人饮用水困难,受旱成灾农田22.3万亩。广德县全年降雨量776毫米,蒸发量1668毫米,春旱连夏秋旱,人畜饮水困难,部分野生动物渴死,干死毛竹527万多棵,受旱农田39万多亩。泾县79月降雨量192.9毫米,蒸发量672毫米,受旱农田258万亩。宁国510日至97日降雨量仅239.5毫米,大小河流断水,库塘干枯,人畜饮水困难,受旱农田14.4万亩。

19837月中旬至9月中旬,干旱少雨,持续高温,山丘区农田遭受不同程度旱灾,全区受旱农田38万多亩。

1985年,宣城、泾县夏旱,受灾农田34.36万亩。

1988年,梅雨偏少,只及常年一半,7月份基本无雨。受旱面积11.07万公顷,其中中稻和单季晚稻受旱5.09万公顷,1.45万公顷绝收。高温期间许多耕牛、生猪中署死亡。113个乡镇的50万人口、2.54万多头牲畜生活用水困难,宛溪河断流,宣州市7万多居饮水危机持续半个多月。旱灾直接经济损失2.41亿元。

1991年,先涝后旱。梅雨期长达57天。出梅后持续20多天高温无雨。干旱使山丘区大部分塘坝干涸,河道断流,秋种工作难以正常进行,已播种的午季作物严重受旱,部分水源缺乏的乡村发生人畜饮水困难。全区播种面积13.13万公顷,完成计划94%。受旱面积5.33万公顷,其中严重爱旱2.33万公顷,受旱不重的出苗率也大大低于往年,还滋生了蚜虫害。

1994年,是年梅雨偏少。全区受旱农田11.08万公顷。642个村委会38.7万人和10.7万头大牲畜饮水用水发生困难,宛溪河断流,污染严重,宣州市市区8万多居民饮水水质受到影响。因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亿元。

2000年,是年6月下旬旱象露头,7月以后旱情迅速发展。全区农作物受旱面积11.26万公顷,其中水稻8.59万公顷,旱作物2673万公顷。另有1万公顷双季晚稻无水栽插。新造林成活率下降20%-40%。因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