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泾县志1988—2005》,经过6个年头的艰苦努力,已于2012年4月出版问世,其内容之丰富,体例之完备,装帧之精美,实为二轮志书中的佳构,可喜可贺!是志洋洋洒洒140余万字,以丰富的资料,真实地记述了1988—2005年这18年间泾县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基本进入小康的历史进程;热情地歌颂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泾县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浏览之后,受益颇多,尤感是志对泾县本土文化的记述和解读值得称道。
一部志书的优劣,关键在于地方特点彰显程度,而本地特有的事物无不深蕴着本土文化的韵味。宣城号称“文房四宝”之乡,其中闻名遐迩的宣纸、宣笔原产地就是泾县。虽说上世纪80年代编修的《泾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对宣纸已设置类目作过比较详细的记述,这次编写的续志,依然设立专章详细记述宣纸、宣笔,体现了泾县方志工作者对续志的科学解读,没有被所谓“续志就是断代志”,“前志已载,后志不录”,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所忽悠。
《泾县志1988—2005》所记宣纸类目,下设5目加一个专题,包括历史渊源与产地环境/生产销售/经营管理/原产地域保护/书画纸与宣纸加工/专记:泾县国际宣纸艺术节(1993年)。对宣纸的历史、生产、销售、管理以及产地环境、原产地保护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记述,不仅资料翔实,而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彰显了特色鲜明的宣纸文化。
志书对于宣纸生产的历史追溯到唐代,引用资料显示唐天宝二年(743)即为贡品,与前志记述一致,这次增补了《小岭曹氏宗谱》中关于宋至明清泾县宣纸生产的历史资料,使宣纸史料更加翔实。新志中不仅侧重记述了18年间宣纸生产发展的历史,包括宣纸生产原料、生产工艺流程、品种规格、质量要求,以及销售渠道、经营方式,并且增加了对产地环境分析及产地保护措施的记述,使读者对宣纸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编者的基本做法是旧资料中融入新资料,重新组码,重新编写,显示出常记常新的效果。这个编纂经验,是值得借鉴和效法的。
《泾县志1988—2005》所记宣笔类目,下设4目:历史渊源/产品特征与生产工序/宣笔生产企业/产业发展。前志对宣笔未设置类目记述,只是在工业章下“其他”条目中有所提及,内容极其简单,宣笔之始,语焉不详,全部文字不及11行。而本届志书对宣笔设置专节记述,所用篇幅达5页半,首先考证了宣笔的由来,宣笔源于秦笔,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制笔人材辈出,“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这是古代宣城人的骄傲。精制宣笔的传统,一直为泾县人所继承并发扬光大,直至当代。从宣笔的设目记述,史料的拓展,深刻地反映了泾县方志工作者对地方特点认识的提高和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
除此而外,《泾县志1988—2005》在旅游章中突出了红色旅游,在环境保护中突出了生态建设,在文化章中突出了群众文化,在人物章中突出了对专家学者和文化名人的收录。凡此种种,都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泾县的地方特色和本土文化。总之,《泾县志1988—2005》是一部地方特色鲜明的志书,是书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和记述,具有普遍意义,希冀认真总结,加以推广。